杨竞课题组合作阐释中性粒细胞的泛疾病共性特征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是机体内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占到白细胞总数50%以上,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效应细胞之一。经典研究已长期阐明,中性粒细胞在病原防御、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但是,近年来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始提示,中性粒细胞有着以往未被充分认识的、显著的功能可塑性,例如可以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和抗原呈递抑制肿瘤进展、同时通过表达免疫抑制性信号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然而值得注意的,中性粒细胞是否具有泛疾病(pan-disease)共性特征则尚待阐明。
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第三医院肿瘤中心杨竞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神经免疫和肿瘤神经科学的前沿交叉方向,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胶质瘤的肿瘤免疫、外周肿瘤与神经系统互作的共性机制等研究方向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25年8月1日,最新发表于《Cell Discovery》的“Common Signatures of Neutrophils in Diverse Disease Conditions”研究论文,基于前期在脑胶质瘤的研究工作(Cell Reports 2024),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陈坚实验室、麻豆精品秘 国产传媒基础医学院杨恩策实验室合作,在领域内首次报道了小鼠中性粒细胞在泛疾病条件(代谢紊乱、自免疫、组织损伤、外周实体肿瘤、脑胶质瘤等)的免疫共性特征。特别是,这项研究发现在外周血中特异性存在一类高表达免疫抑制性信号CD244和2型免疫反应信号IL4Ra的中性粒细胞亚群,为针对特定疾病(组织损伤、外周实体肿瘤等)诊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记物和潜在药物靶点。
同期,杨竞课题组受邀在《中国科学》发表“Plasticity of Neutrophils in Diseases”综述论文,总结了领域内针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可塑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通过靶向中性粒细胞的可能诊疗策略及其临床应用场景。
原文链接
10.1038/s41421-025-00818-9